變形縫設置一般要求
添加時間:2017/2/22 9:56:23 人氣:1384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會產生變形,導致開裂甚至破壞。變形縫是針對這種情況而預留的構造縫。變形縫可分為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三種。
伸縮縫 建筑構件因溫度和濕度等因素的變化會產生脹縮變形。為此,通常在建筑物適當的部位設置豎縫,自基礎以上將房屋的墻體、樓板層、 屋頂等構件斷開,將建筑物分離成幾個獨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縮的余地。變形主要是因溫度變化引起的,所以伸縮縫又稱溫度縫。建筑物上設置單個伸縮縫的最大間距,應根據建筑材料、結構形式、使用情況、施工條件以及當地氣溫和濕度變化等因素確定,磚石結構為100~15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為35~75米,無筋混凝土為10~20米,各種結構的設計規范中都有相應的規定。
伸縮縫的構造,必須滿足建筑結構沿水平方向變形的要求。外墻上的伸縮縫,為防止風雨侵入室內,要求用有彈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擠出的材料填嵌縫隙。常用的材料有瀝青麻絲、浸瀝青木絲板、氯丁橡膠、泡沫塑料等。縫口還須用鍍鋅鐵皮、鋁板或塑料板等作蓋縫處理。內墻伸縮縫的處理,隨室內裝修不同而異,可選用木條、木板、塑料板、金屬板等蓋縫。樓層地面伸縮縫,可在縫口填嵌瀝青麻絲等,上鋪活動蓋板或橡皮條等,以防灰塵落至下一樓層。屋頂的伸縮縫,則用鍍鋅鐵皮、鋁板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等作蓋縫處理,著重作好防水。地下建筑、地下室等處的伸縮縫,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結構層的外側或底部加鋪玻璃布油氈、橡膠片、鍍鋅鐵皮、紫銅片,以及采用內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帶(如橡膠、塑料、金屬等),并用瀝青砂漿、瀝青麻絲或浸瀝青木絲板等填嵌縫隙。在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澆灌后的一段時間內有較大的收縮變形,以后才趨于穩定,可利用這一特性,將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長向分成幾段,中間留縫,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2個月后,再澆灌合縫。這種只在施工期間保留的臨時性溫度收縮縫,稱為后澆縫,或稱收縮帶。后澆縫的寬度一般為50~100厘米,縫的間距約為20~25米,并盡量和施工時的接縫結合設置;縫的填充材料,可用摻鋁粉的混凝土。
在建筑物中設置伸縮縫及其最大間距問題,目前認識不盡一致,各國的規定和作法也不相同。如聯邦德國、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采取嚴格的伸縮縫間距,以防止建筑物產生裂縫。日本、美國等是在計算中考慮溫度應力,一般不設伸縮縫。英國、法國等則處理比較靈活。中國從20世紀50年遵紀守法始,探討建筑物設置伸縮縫的理論,提出了初步的理論依據,解決了若干工程實際問題。中國有關伸縮縫的寬度的規定見表1[伸縮縫寬度]。
沉降縫 當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質且性質差別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鄰部分的高度、荷載和結構形式差別較大,以及相鄰墻體基礎埋深相差懸殊時,為防止建筑物出現不均勻沉降,以至發生錯動開裂,應在差異處設置貫通的垂直縫隙,將建筑物劃分若干個可以自由沉降的獨立單元。沉降縫同伸縮縫的顯著區別在于沉降縫是從建筑物基礎到屋頂全部貫通。沉降縫寬度與地基性質和建筑高度有關(表2 [沉降縫寬度])。沉降縫的構造與伸縮縫基本相同,但蓋縫的作法,必須保證相鄰兩個獨立單元能自由沉降。在磚混結構中,沉降縫兩側建筑的基礎通常采用兩種方案:①挑梁基礎,即在沉降縫一側墻的基礎按正常設置,另一側的縱墻由懸挑的挑梁承擔,梁端另設基礎梁和輕質隔墻。②采用雙墻方案,即在沉降縫兩側都設承重墻,以保證每個獨立單元都有縱橫墻封閉聯結,結構整體性好。在兩承重墻間距較小時,為克服基礎的偏心受力,可采用在平面布置上為兩排交錯設置的獨立基礎,上放承墻的基礎梁。沉降縫同時起著伸縮縫的作用,在同一個建筑物內,兩者可合并設置,但伸縮縫不能代替沉降縫。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的沉降縫通常采用雙柱懸挑梁或簡支梁作法。
在地震區,凡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的,都應根據地震要求增加縫的寬度,防止在地震時兩墻由于震幅不同而相撞。